近期焦点新闻报道

最近舆论的风向明显转变了,大家纷纷关注起《你希望如何度过这一生?》,以及众多大胆留言。然而,凡事都有度,现在讨论的范畴已经够了,不能再过分延伸。有些话,现在不宜说,以后也不宜说;有些趋势,现在看不出变化,以后的走势估计也不会有太大差异。

正如“影响人类历史名人”系列那样,虽然文章洋洋洒洒上万字,但其中可能只有寥寥几个字涉及敏感内容。全文看似严谨,实则暗藏凶机。原来很多长文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信息密度高,旁征博引,难以压缩;二是我追求更严谨的语言,把反对者可能抓住的破绽提前堵住,自然多用复杂的长句。

现在想明白了,认同的就直接接受结论,不认同的就无需多言,随君意吧。今后,我会尽量简洁明了,多发表简单粗暴的观点和结论,少做逻辑缜密的分析论证。毕竟,伸手党都喜欢这样的文章,洒花~

近日,最热门的焦点无疑是个人养老金问题。今年4月刚出台相关政策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个人养老金来了,不管你买不买,反正我肯定买!》简单复述一下:

  1. 中国正快速迈向深度老龄化,这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不言而喻,更可能压垮财政。
  2. 政府养老金池子入不敷出,最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保证这点钱能让你吃饭不至于饿死(必须保证,这是国家信用的象征)。想要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几乎不可能。
  3. 政府要把国民养老负担转嫁出去,不得不学习发达国家,采取三条腿走路的策略。第一支柱:企业强制缴纳的社保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和员工共同交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自己未雨绸缪买的IR(个人养老金账户)。

三足鼎立,共担起体面的退休生活。养老金是年老力衰后的保命钱,容不得半点闪失,所以和普通理财产品有三个明显区别:

  1. 采用FOF形式,也就是基金中的基金,避免单一基金风险过大,买一篮子基金,整体风险相对更低。
  2. 基金组合会根据你的退休年龄逐渐降低高风险高波动的股权类资产占比,提高低风险低波动的债权类资产占比。
  3. 为保证养老金专款专用,钱一旦进了IR账户,就和社保账户或企业年金一样,不到退休就拿不出来(除非出现移民或死亡之类的特殊情况,账户内资金可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发现没?这货和投资连结型的养老保险没本质区别,都是一篮子高度分散的投资产品打包,都是长期风险偏低产品,钱都会被锁定。

但是,人性不耐,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人们总想尽早拿到现钱,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所以社保一定要强制缴纳,年金要企业牵头牵引你参保(很多人还犹豫不决不想交,殊不知这只是中国少数人的职场福利)。商业保险也必须靠小宝这样的人,三天两头苦口婆心教育宣传,否则人都有懒惰和侥幸心理,总倾向于得过且过,活在当下,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政府为鼓励老百姓自己掏钱买IR,能做的就是税收优惠。注意,不是免税,而是“税收递延”。

本来现在就应该交的个税,可以先不交,作为本金打入账户利滚利,长期复利效果还是很可观的。等退休后要拿出来用了,再缴纳最低档的个税(%)。现在试点期间,一年只有1元额度。

我们的个税也是超额阶梯累进制,原本税率不一样,节税效果也不同,一年能省几百到小几千的样子。

4月那会儿,我说这货正式发售后,我肯定会买,因为是合法节税,不管多少都是肉啊。当时小宝和我的观点不同,还有荔枝问,怎么小宝和我打架了,到底该听谁的?

但现在,对不起,我反悔了……一是我仔细 calculates down, 这点钱的节税效果吧……一个字:尴尬。

现在个税免征额有5K,加各种专项附加扣除,很容易就能把免征额提高到7-8K。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本来就不用交税,毫无吸引力。

对中等收入人群来说,就算一年有个十几万收入,首先要满足当下日常生活所需,随后是全家人重疾保障和子女教育费用,以及最大头的买房还贷的钱。还有闲钱,才会考虑给自己额外添置养老保障。

对于税前年薪低于15万的,也没多大吸引力。那收入大几十万的高收入人群呢?

所以这点节税效果吧,穷人用不着,中产顾不了,富人看不上,尴尬。

如果未来能大幅提高税收优惠上限,应该会吸引更多高收入人群,但这又和共同富裕大方针冲突……二是我自己今年经历了流动性比较紧张的局面。

老荔枝都知道,去年底停售那一拨,我又买了一大笔年金险,加上预期今年会银根放松,继续降息,理财收益会很鸡肋。年初还把所有房贷提前偿还了,这样一搞,年初手里的流动性资金就没那么宽裕。

当时敢这么做,主要是预期今年公司会有收入,可以弥补流动性。

没想到,今年股市持续下跌,特别是中概股在粪坑里还能继续往18层地狱无底线狂跌。我不得不遵循七步定投的恒定市值原则,不断补仓,就像个无底洞,不断吞噬我的现金流。

加上我家还在装修,也在持续往外花钱。

更没想到的是,进入二季度后,由于政策持续打压+经济大环境突然大幅转冷,也明显影响到了公司的收入。

但房租、人员工资这些刚性成本却一分不少,一进一出,手头就更紧了~好在6月和11月,有两波股市回暖,我一边用网格收割正常获利了结,一边每次割完之后,都会小幅降低手里几乎所有股票基金的目标市值,又回笼了不少流动性。

这也是我今年多次建议的,逐渐逢高降低股(包括中概股)资产配置比例。

现在这世道,因为看不清前路,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很多人没有安全感,这钱一旦投进去就彻底锁定了,我真要为了那点税收优惠,搭进去几十年的流动性吗?

-年后会是啥局面,放年前我还是很有信心的,现在,我也说不好……我现在都有点后悔,去年太过乐观,想保证自己养老无忧,买了太多锁定期限的年金险。

可这货和养老保险没本质区别,都是一篮子高度分散的投资产品打包,长期风险偏低的产品,钱都会被锁定。

但是,最近出台政策来了——所谓“问题产品”,就是性价比很高的,对客户更友好的,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但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监管最不喜欢的……接下来一个月,这类年金险会陆续下架,明年应该就看不到了。

Sha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