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崛起与未来
在深圳这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智能建造已渐渐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锋者,其构建与发展呈现出独特内涵和价值。
一、软件模型定义工程产品
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软”体现在其对建筑产品的模型化、信息化处理。通过BIM技术,将设计、施工、运维等各阶段的信息集成于三维模型中,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然而,相较于MBD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面临挑战。例如,个性化强、阶段化明显的建筑产品,以及受工程地质等因素影响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BIM技术应用难度加大。
丁烈云院士提出,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应经历由D+到4D+再到D+的过程。设计阶段的D+涵盖结构、暖通、消防等分析;施工阶段的4D+增加时间维度,反映进度、成本等信息;运维阶段的D+聚焦于设施设备管理和能耗管理。
二、工程要素感知与互联网络
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网”是指工程要素的智能化感知与互联。在施工现场,对作业空间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至关重要。BIM+IOT技术的数字孪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例,通过BIM模型和运动方程计算滑行最优解,设计出运动孪生训练系统。
丁烈云院士指出,工程要素智能感知与互联需要克服三个问题:复杂工地环境下的多元异构、地质工程与隐蔽空间的感知,以及与BIM结合的数字李生虚实精准映射。
三、智能装备与建筑机器人
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硬”主要体现在智能装备与建筑机器人的应用。高空外墙喷涂机器人、无人推土机等智能设备在工地中崭露头角。然而,囿于性价比问题,很多企业尚未规模化使用这些智能装备。因此,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发展应以价值导向为主,持续探索。
四、跨时空开放连接与协调的平台
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平台”是指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跨时空开放连接与协调。包括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的集成,如集采平台、工程设计平台等。
丁烈云院士强调,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是服务生产链越长,效率越高。目前BIM模型的应用尚在初级阶段,建模周期较长。因此,要发挥BIM的潜在价值,需搭建设计平台,实现设计与运维的高效协同。
此外,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还注重建立互联网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平台,通过考核、激励等手段提升工人素质,推动智能化发展。
五、工程服务大数据平台
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工程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工程环境、产品、过程、要素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丁烈云院士总结到,在智能建造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提升智能化设计能力;实现工程要素泛在智能感知;打造人机共融建造体系;挖掘数据对工程的价值。而这一切的基石,都离不开人的作用。
总而言之,深圳智能建造信息平台的崛起与未来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一平台将为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